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8273948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院动态 >

2020年浙江大学哲学系休闲学秋学期师生见面会与李哲罕研究员讲座顺利进行

日期:2020-09-16  点击:
导读: 2020年9月16日,下午1:30分,浙江大学哲学系休闲学学科师生见面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文社科大楼613会议室举行。
  2020年9月16日,下午1:30分,浙江大学哲学系休闲学学科师生见面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文社科大楼613会议室举行。
  01
  参加此次见面会的老师有庞学铨教授、潘立勇教授、金立教授、李哲罕研究员和刘慧梅教授。五位老师与20多位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们相聚一堂,进行了热烈且友好的交流,大家共同探讨了休闲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会议流程
  1.刘慧梅老师进行开场致辞
  2.潘立勇老师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
  3.各位新老生进行自我介绍与学术交流
  5.金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西藏之行
  7.李哲罕研究员进行论“劳动”与“休闲”辩证关系讲座
  4.庞学铨老师就休闲学科现状进行    发言
  6.刘慧梅老师对会议进行小结
  潘立勇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生命体验:
  “生命应该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保持乐观的心态。”
  “大家一定要每天心情舒畅,多多锻炼身体,坚持体检!”
  正如潘老师的人生格言所说,“我对世界的意义取决于我对世界的感受;我对世界的价值源于世界对我的认可”。潘老师劝导大家做学术、做事、做人一定要保持“真”的初心。
  继潘老师分享后,在座的各位新老生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同学们简要讲述了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并交流了各自的论文构思等。
  一轮介绍结束,庞学铨老师进行了发言,主要包含了以下三条内容:
  一.作为成长中的新学科,休闲学需要加强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身为哲学系的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在掌握休闲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哲学理论。
  三.应加强休闲学学科宣传及推广,让大众了解并支持这门学科的发展。
  随后,金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西藏之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思考,“在生存绝境中更能突显出生命的柔韧,崇高,开阔和纯粹。在4500米的高原做一次真诚的讲座是对自我生命的一次超越,弥足珍贵。”
  她鼓励同学们直面困难,克服焦虑,增强自信,执着探索,最终一定可以顺利毕业,并在人生中留下美好而有价值的记忆。
  最后,刘慧梅老师也谈了三点体会和希望:
  1、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促进休闲学科的发展;
  2、互帮互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尤其是老同学要帮助新同学,大家一定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学习和身心健康融合发展:我们不但要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还需要保持心性的健全、身体的健康,成为休闲学科的薪火传承人,让休闲学的星星之火,在学术研究当中燎出一片广阔天地。
  02
  新生见面会之后,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同聆听了李哲罕研究员的讲座。
  论“劳动”与“休闲”的内涵丰富性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
  ——以现代社会中人本质的“异化”与“复归”为焦点
  思考:
  也许你是“996福报”社畜大军中的一员,也许你是游手好闲的有闲阶层中的一名,也许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你有思考过你的“劳动”和“休闲”是自由的吗?
  对此,刘慧梅教授在此次讲座开始之时便提到:劳动和休闲是人们生存、生命和生活的基本形态,劳动和休闲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哲学命题,也是休闲学和休闲哲学的根本议题。
  哲学家对他们之间的探索早已有之,柏拉图说过劳动具有的意义是永恒真理;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休闲学研究先驱于光远和马惠娣老师在他们的十年对话一书中也有专门的“劳作与休闲”一章,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精辟论述。今天新冠肆虐,科技尤其是5G技术即将普及之际,我们重新探讨劳动与休闲之间的关系,具有别样的研究意义。
  讲座 · 摘要
  李哲罕研究员
  正如对“劳动”的狭隘理解与实践是现代社会中人本质的“异化”的原因与结果一样,将“休闲”仅仅视为身心放松这样的狭隘理解与实践同样也是现代社会中人本质的“异化”的原因与结果。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劳动”与“休闲”这两个范畴所具有的内涵丰富性,以及将两者放置在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方才可以充分与全面地理解这两个范畴和以此为基础进而试想如何可以实现对现代社会中人本质的“异化”的“复归”。
  从根本上而言,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通过过度延长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当然也并不会仅仅缩短劳动时间让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恢复”、去“消费”(也即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而是要变革性地对既有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的改变,让人将“劳动”与“休闲”最终都可以作为人类自由活动来理解和实践,也即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和承担责任,以及据此发挥人类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更进一步而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只是实现社会物质生产这个全人类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前提条件或手段,而本身并非终极的目标。马克思所设想的这种人本质的“复归”状态可能尚未在现实历史中被完全和充分地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忍受人本质的“异化”而不去追求对其的克服或扬弃。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概况
研究力量
研究成果
课题项目
论坛
研究院动态
教育培训
文旅休闲专题
硕博招生
学术研究
师生文章
联系我们
0571-88273948
邮箱:1054824651@qq.com
地址: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7-365室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