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8273948

About after sales

大学围墙的悖论

作者:庞学铨  日期:2008-03-02  点击:
导读: 现代大学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环境空间的关系、从事活动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等等。 二者间一种有形的可见的关系,是通过围墙表现出来的。
  现代大学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环境空间的关系、从事活动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等等。
  二者间一种有形的可见的关系,是通过围墙表现出来的。
  欧美各国的著名大学,虽有自己管辖的空间和特殊的环境,但它与周围的空间和环境是完全开放相通的,它没有有形的墙围。这种大学空间与环境的对社会开放,敞开了大学与社会在空间上密切联系的通道,拉近了大学与大众的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大学自身放下了高踞于社会和大众之上的神秘而孤独的姿态,成为社会整体复杂结构中的平等一员,从而拉近了大学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然而,这种空间开放这种平等姿态,并没有混淆了大学与社会及其它组织机构的区别。
  大学与社会的区别,首先当然表现在大学所从事的主要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还有为社会发展服务。从大学的主旨和本质来说,为社会服务主要又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是通过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转化来实现的;大学的这种服务,应该具有引领性引导性,而不是单纯的适应性、追随性。
  大学与社会的区别,更深刻的方面是与大学所从事的主要任务和活动相关联的,这就是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和大学运作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德国教育家洪堡为大学确立了以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为宗旨的科学原则。在这样的世界中要实现追求知识创造的科学原则,需要思考。正如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所说的那样:“大学存在于它企图思考的世界之中”。思考需要安静的空间,需要充裕的时间,需要学术的自由,需要冷静的态度,需要踏实的作风。因而,大学的教学、研究向往和需要相对独立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与机制,反对一切形式的外力支配与占有形态。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都有着完善的不受外力干预的大学制度,坚守着大学自身的理念,按照大学的特点在有效持续地运行着,同时在这样的制度、理念和运作中,传承、创造和发扬着大学自身的文化精神。无论是处于小城市中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还是处于大都市中的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走进它们的校园,便会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氛围:安静,一种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文化和精神芳香的安静。
  大学与社会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用它培养的人才和创造的知识与技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市场的发展;大学与社会间又保持着某种距离:它以特有的方式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维持和实现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立足现实、面向社会,但并不世俗化。
  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看不见有形的围墙,却能确切感受到一堵无形的围墙。正是这无形的围墙,体现着大学与社会这种天然联系与适当分离的辩证法,既保证了它们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创造活动,又彰显了它们与社会、经济的真实关系。
  中国大学的普遍情形是被高高的围墙所封闭,与周围的空间和环境隔离了开来。我想,建造围墙的本意是为了保证大学校园的安静,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更直白一点说,是为了显示大学与社会的区别,表现大学拥有的独立性。然而,现在中国的大学,围墙的如此功能消失殆尽,大学被深深的卷入了强大的世俗化旋涡之中,许多大学,包括一些著名大学在内,可以说已是过分世俗化了。
  当下中国大学的世俗化,首先表现在办学的观念和心态上:国家给大学投了钱,校友给母校损了钱,学校从外面挣了钱,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管理者,总是满怀期待,希望学校的发展立竿见影:于是,各种考核、评估应接不暇,各种工程、申请铺天盖地,不知不觉中以“大跃进”的心态看待大学的发展,以“大干快上”的劲头来催动大学的车轮,急功近利的观念、行为和价值观念迷漫于各个大学校园。
  当下中国大学的世俗化,还极明显地表现在主动投身于市场,完全用市场机制来办大学。1993年,北京大学拆除南墙,此举象征着中国著名大学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思想与学术,转向强调社会与市场;逐渐地,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博大著名的北大,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了。2001年,北大又重建南墙,这不仅仅是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的环境,更意味着北大已意识到当年拆南墙的举动确实冲击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需要反思,需要调整了。
  然而,市场运行的机制与方式,仍在大学校园里大行其道。比如,完全按市场需要来取舍专业、确定招生,金融业缺人了,学校便大力扩招、考生更拼命往这个专业挤,结果刚招了几届,便就业困难、市场饱和,急忙调整;文史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招生部门便大力压缩名额,巴不得完全取消;这是典型的市场取向,而且眼光十分短视。又比如,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与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可以筹办大大小小的公司,也能够获取经费如囊中取物,自然是钱袋凸鼓;同样能与企业联姻的社会科学学科,也不甘示弱,各显神通,各种名目的培训班、总裁班,广告标语满校园飘荡,亦可赚个满盆满钵;一些原本不与企业直接相联系的学科,也开动聪明的脑袋,办起了“国学”总裁班、研修班之类;难怪人们感慨:社会上的仇富犯罪、贪富堕落,是赤裸裸的进行,而今大学里的傍富现象,则是在各种高雅的名目下泛滥;也休要骂有人讥讽:当今的教授四处奔忙,见钱眼开,越来越像商人;当今的商人舞文弄墨,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大学的这种世俗化,深受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管理者的办学观念、管理方式的影响,来自被市场经济催生发育起来的大学内部的功利意识,也与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大学的过度关注直接相关。
  今天的公众,有的出于对教育发展的期望,有的出于对子女未来的关切,对大学倾注了过多的感情,期望大学一口吃成个胖子,在不远的将来就成为“世界一流”;因为公众对大学的这种感情,作为公众媒介的各类媒体,也对大学校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因为这里常有许多让人们关注的事件,有许多吸引眼球的新闻,媒体的热情又使公众对大学怀抱更大的希望。但公众和媒体,并不太了解大学运作的特点和过程,而这种关注和热情,又具有相当的情绪化。政府的、公众和媒体的热情与期望,在无形中给大学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既使得大学疲于应付,又逼着大学想方设法“创造奇迹”、“快速发展”。大学实在难以承受这三重急切期望之重。
  大学校园,本应有安静教学、自由探讨、宽松交流的空间,本应有踏实研究、从容思考、认真读书的氛围。可是,现在的大学校园,房子像工厂营房,整齐而没有特色,整洁而缺乏生气;干部像政府官员,整天忙着开会陷于事务,教师像过访客人,下得讲台便匆匆登车离学生而去,学生如聚在一起的鱼群,随着水流与群体往前游动,失去了主动的自由,没有了自主的激情,机械而缓慢,甚至盲目而无奈;师生们被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赶着追着,心态浮躁而焦虑,一路小跑,像赶地铁,认真读书思考的时间和心境所剩无几,很少有人轻松地散步、自由地思考,很少有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的身影,校园里几乎没有了师生“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也找不到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鱼带小鱼”的感觉,有的只是同龄人的对话与嬉戏。
  我们大学校园高大完整的围墙,已难以平息令人烦躁的喧哗与热闹,也根本挡不住商业化和世俗化的大潮。围墙中的大学与围墙外的社会已处于“零距离亲密接触”了。中国大学正在以很高的热情,进一步加深这种接触,填平与社会应有的适当距离,以世俗化行为将自己完全变为社会普通的一个机构。
  中国大学的围墙,已名存实亡。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概况
研究力量
研究成果
课题项目
论坛
研究院动态
教育培训
文旅休闲专题
硕博招生
学术研究
师生文章
联系我们
0571-88273948
邮箱:1054824651@qq.com
地址: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7-365室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