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0571-88273948

About after sales

马六甲随想

作者:庞学铨  日期:2007-11-10  点击:
导读: 马六甲(Malacca)的名字,最早是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中知道的。最近有机会踏上这个古老的小城,使儿时留在脑海中的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印象变得鲜活起来,真是喜出望外。
  马六甲(Malacca)的名字,最早是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中知道的。最近有机会踏上这个古老的小城,使儿时留在脑海中的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印象变得鲜活起来,真是喜出望外。
  在我的记忆中,马六甲海峡要比同名的城市更加著名。海峡如一条细长的飘带,以东南—西北走向镶嵌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它的西北端通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海,全长约一千余公里,最宽处达370公里,最窄处则只有37公里。这条细长的海峡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亚非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海峡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一条重要海上纽带,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短的海上航道。早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自公元7世纪以来,海峡已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的必经通道。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19世纪中期,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通航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急剧增多,近年来,更是成为世界上第二条最繁忙的海峡。
  这条著名的海峡,原来却是因沿岸的马六甲古城而得名。马六甲是马六甲州的首府。这座马来西亚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原先是个小渔村,位于马来半岛南岸,北距吉隆坡近150公里,南距新加坡近250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从15世纪中期开始兴旺起来,到了16世纪初,马六甲城的繁华程度,已不亚于当时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热那亚等地中海名城了。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开始向东方侵略,为了扩张和掠夺,一直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先是葡萄牙人,后是荷兰人;18世纪末,英国人入侵,将先前的占领者挤出古城,并力图他们存留下来的印记也一并抹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又被日本人占领。1957年,马六甲才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我们到访此地时,各处都有刚刚庆祝独立50周年的清新印迹。
  六百多年前的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曾经率领数百艘在当时堪称一流的大小船只、二万余名将士,载着无数的丝绸、瓷器等东方特产,浩浩荡荡到达马六甲。与西方人不同的是,郑和的庞大船队在此除了进行一些贸易和友好交往、留下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外,并没有在当地建立或扶持政权,因为他们远航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占领,而是来显示“天朝”的强大与“天子”的威仪,于是,就耀武扬威一番便打道回国了。
  正因为马六甲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由此而生出的自己的真实历史,东西方移民逐渐聚居于此,因而融合了世界各国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形成了别具特点的文化。
  完工于1650年的红房子是一座荷兰式建筑,硬木、铁链、石墙,看起来坚实朴素。至今仍有一个房间保留着17世纪的花雕木制天花板。这座曾是荷兰总督政治机构的所在地,现在成了马六甲历史、人文和文学博物馆。博物馆便是多种文化在当地结合、生存的见证与展示:葡萄牙人的军队装备、荷兰人的纪念物品、华人的生活习俗与传统礼仪,马来人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用品,以及郑和的石雕像和当地研究这位航海家的资料。
  位于马六甲河口升旗山上的圣保罗教堂,由葡萄牙人于1521年建成。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埋葬于此。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用作城堡,今天教堂外墙上仍清晰可见的弹孔,记录下了当年战斗的情景,从竖立在教堂入口处传教士的雕像的脸上,也明显可见其经历过战乱的沧桑与悲切。
  至今被当地人视为马六甲精神象征的圣地亚哥城堡,则是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所建,这座曾号称东南亚最大和最坚固的城堡,17世纪在荷兰人攻打城市的炮火中仅有城门幸存,城门上雕刻着粗犷的图案,顶端还有一座长形的小拱门,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城门内有个地洞,据说是一条可直通山顶城堡的地道。现在这座城门依然挺立在那儿,一个炮台陪伴在侧,孤独而破旧,坚强而悲壮,成为游人必到之处。
  离开古城门,穿行在旧城一条宽阔的步行大街上。街上最吸引眼球的要算那花花绿绿的花车了。这是在通常的三轮车上装饰上各色各样的花,坐在车上的游人似乎陶醉地享受着身处花丛的美妙。这种原想让人体验安逸与快乐的花车,却高声地放着喧嚷激越的街头音乐,在我看来显得分外滑稽。
  陪同的当地朋友说,到了马六甲自然得看看荷兰街。街长约400米,路宽仅能供两辆汽车擦身而过。街旁多为两层楼房,屋梁特高,多有骑楼,一般均有百年以上历史。面向大街的门楣上,大多嵌有“同发”、“丰顺”等字,这是当年留下来的店号,可见昔日街市的繁华景象。进得一间店门,主人引我们往里走,一间又一间的连接着,大概足有四十米之长,此时才悟得友人此言非假:整条街的房子进深极长,皆为商店居住合一。可是,这分明是一条中国街,却被当地人习惯地称为“荷兰街”,足见荷兰人占领此地所留下的影响。
  不过,中国人虽没有占领这座古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毕竟在马六甲这座古城留下了抹不去的深深印记。
  离城不远处,有一座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三保山”。三保山拥有中国本土以外最大的中国人墓地,面积达25公顷;在三保山下有座同样为纪念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的“三保庙”,这是一座中国传统的庙宇建筑,据说当初所有建筑材料都从中国运来。庙的四周古树参天,十分清凉宁静,至今参拜者络绎不绝。
  华人早已进入马六甲,进入马来西亚,并为该国的历史和现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可是,在这块有着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度中,我们却那样分明地感觉到,华人与马来人间的疏离,华语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这种疏离和冲突在生活方式与习惯上、工作领域与环境上、交往范围与生活圈子上,随处可见;特别在思想观念与文化教育上,表现得尤其深刻突出。许多热心和执着于中华文化教育的人士,普遍感觉当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华文教育的迫切需要与特殊困难,这种困难不在于没有生源,也不在于没有从事华文教育的人,而在于该国的教育体制。目前,该国的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有许多华人自办的民间教育机构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华文教育,但这样的学校虽然教育质量不错,就业前景看好,却得不到官方的任何支持,经费全靠当地华人自筹,毕业生的学历,国家不予承认,却受华人团体和企业的承认与欢迎。在一个国家中,二种教育体系并存,官方不承认不支持的体系受到民间自发的承认支持,这样的现象恐怕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了。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正需要并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对话、融合与合作。一种与所在国的成长与发展同在的外来文化,却处于这种状况,这究竟为何?

上一篇:令人惊艳的悉尼

下一篇:媒体的狡黠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概况
研究力量
研究成果
课题项目
论坛
研究院动态
教育培训
文旅休闲专题
硕博招生
学术研究
师生文章
联系我们
0571-88273948
邮箱:1054824651@qq.com
地址: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57-365室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